一、動物水獺與海貍有何區別?請專業人士賜教!
海貍鼠也稱貍獺、沼貍,隸屬哺乳綱、嚙齒目、海貍鼠屬,目前已發現3個自然亞種。
水獺屬哺乳綱、食肉目、鼬科。在中國,除干旱地區外,大多數省區均有分布。
水獺體形細長,呈流線型,與黃鼠狼十分相似。體長約60~80厘米,體重可達5公斤。水獺的頭部寬而略扁,吻部較短,下頦中央有數根短而硬的胡須。眼睛較小,耳短小而圓,鼻孔、耳道內有防水灌入的瓣膜。四肢短,趾間有蹼,尾長而扁粗。體毛短而密,呈棕黑色或咖啡色,具有絲絹光澤,腹部毛色為灰褐色。水獺每年可繁殖1~2胎,在夏季或秋季產仔,每胎1~3仔。
水獺主要棲息于林木茂盛的河、溪、湖沼及岸邊。在水邊的灌叢、樹根下、石縫或雜草叢中建筑巢穴,巢穴較淺,一般有多個出口。水獺喜在夜間活動,它的嗅覺發達,動作迅速,擅長游泳。主要捕食魚、蛙、蟹、水鳥和鼠類。水獺皮板厚而絨密,柔軟華麗,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因而長期遭到人類無節制的捕獵。加之人類的開發活動導致水獺生存環境逐漸惡化,現存水獺的數量已很稀少,極待加強保護。
二、晉愉林畔是哪個社區
屬于大渡口區,晉愉林畔神韻位于重慶市重慶市轄區大渡口區轄區內。
三、求一篇園林技術專業的畢業論文,題材不限。但不要太高深了 我是專科的。8000-10000字的 謝謝
幫你找了一篇供你參考,你看下有用沒:
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原理在現代景觀(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研究――從古典園林私密性空間到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
劉振興
? 簡介:以中國古典園林為例,以其空間處理手法在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設計中的應用為基點,通過對浙江省龍游市江濱公園的景點空間分析,論述古典園林私密性空間到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的聯系與發展。
? 關鍵字:空間處理;私密性;開放性;公共休閑
1. 概述中國古典園林空間設計手法
園林是物質環境,構成園林的物質要素稱為構景要素。構景要素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即山水、建筑物和動、植物。第二類建筑,廣義的包括人工構筑的園林建筑、園路、廣場雕塑和園林小品等[1]。
在中國的古典園林造園中,與其說是造園,還不如說是建筑的布局和構造,因為建筑構成了整個園子,而其他要素的則作為建筑的附屬部分。“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國的園林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園林構筑物與山水要素、動、植物要素達到了完美的融合,根據文人雅客對圓子的實用要求與藝術要求構筑了獨具一格的東方造園藝術。
中國傳統園林空間處理手法:比例協調,尺度適應,高低變化,錯落有致;即要能很好地運用光影明暗的變幻,虛實的對比,又能將各種空間彼此穿插、滲透,首尾相顧,前后呼應,互相因借,此外,還使靜態空間流動,達到動、靜結合[2] 。
2.. 城市化加劇,現代城市景觀設計開放性空間呼喚人性的場所
近年來,我國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了“城市化”,城市整體所面臨的建設環境范圍的,速度快,甚至有許多大尺度的公共空間建設項目,都被要求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從立項、策劃到設計的全過程。前寫年的“疏林草地”,“噴泉廣場”流行與全國,對外來藝術風格和視覺形象過分追求,布置大量的草地,反而減少了人的活動空間,吸引不到人們來使用[3]。
現代人文地理學派及現象主義景觀學派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強調普通人在普通、日常的環境中的活動,強調場所的物理特性、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性。這里的物理特性包括場所的空間結構和所有具體的現象;這里的人則是一個景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旁觀者;這里的含義是指人在具體做什么。因此,場所和景觀離開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義,成為失落的場所(placeless)(Ralph,1976)。現代城市公共休閑空間的關系應該是形式的,她是體驗、是生活、是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4]。
3 案例分析
3.1 以浙江龍游市江濱公園為例
3.1.1 龍游市概述
(一)悠久的歷史文脈
龍游,地處浙江西部,錢塘江上游,金衢盆地的中心,大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龍游為姑蔑國都城,當時一直是浙西南一帶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公元222年秦始皇在全國首批設立縣時,龍游為太末縣治所,距今有2228年的建縣歷史。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更名為龍丘,五代時稱龍游,一直沿用至今。歷史文化積淀極其豐厚,境內有各種古遺址十七處,其中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址有各種石器、陶土出土,透露了“浙西文明發源地”的信息。
(二)得天獨厚的條件
龍游縣城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二山二江二灘”,雞鳴山、鳳凰山盤踞縣城南北,衢江、靈山江穿城而過,衢江船廠沙洲、石窟沙洲于縣城東西。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創建“生態型文化旅游城市”和建設“沒有圍墻的景區”提供良好的基礎。龍游物產豐饒,是文明的“中國筍竹之鄉”、“中國黃花梨之鄉”,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資源豐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理想區域。
近年來發掘的龍游石窟,位于龍游縣城北三公里的鳳凰山麓,是一處氣勢恢弘、瑰麗壯觀的古代地下石窟群,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石窟群的發現已越來越受到國內外考古、探謎、旅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和青睞,成為華東重要的旅游新亮點,目前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其它如雞鳴山明清民居苑,龍南竹海森林,白佛巖瀑布,三疊巖,唐代古剎招慶寺等風景名勝均為中外游客鐘愛。
3.1.2 龍游江濱公園實地考察
(一)概況
位于衢江南岸臨環城北路,東至交警大隊辦公室,西接城西公園,長約1800米,寬為35~250米間,總占地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4000平方米,綠化面積65000平方米,鋪裝面積35000平方米,水體面積6000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整個公園由杭州園林設計院設計,上海市政園林工程公司負責施工,工程建設歷時160天,內設童趣苑,明月灣,凝碧軒,天香齋,翠光閣,日晷臺,磊園,清幽谷,百舸急流,遍地龍游等十大功能分區,是集休閑、文化、娛樂與一體的城市開放性公園。
(二)主要景點分析
(1)童趣苑
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不同,本身公園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場地,主要面對對象是兒童,因此該場地建有迷宮、戲沙池、十二生肖、大雙亭等設施。各設施由一條曲廊相聯系,頂為木制花架,兩冊設有大理石石凳,可供兒童和家長休憩見(見附圖1~2)。
十二生肖石雕栩栩如生,程弧狀排列在一小臺地上,臺地左邊設有1.2米高的鐵制隔離墻,既防止兒童劃入對面的水池游樂場,又起到“引景”的作用;右邊擋土墻上方種有一片竹林,既為景墻,又有隔離空間的作用,這樣,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有一定的開放性,但是作為現代的公園,本質上它是一個開放性的,至少也是一半圍合的空間。
(2)明月灣
該景點是一個寬窄變化無規律的人工湖,引衢江之水,設為巖間涌泉,流至主體湖。在此過程中設有流水落差,可聽潺潺之聲,湖畔置石與古典園林之法頗似,如仿自然之勢,湖中種植睡蓮、菖蒲以及本地的水草,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灣內有一長42米,重1500多噸的天然溪灘石,上設涌泉、流水,四周配有霧森,噴霧是云霧繚繞,流水潺潺,如夢如幻。溪灘石一旁設有兩列原石汀步,游人可踏汀步登上該石玩耍,同時汀步也形成水位落差,以觀水之動感(見附圖3)。
在處理手法上更注重公共休閑,使得游人能夠親自登上所置之石,滿足場所由人來參與的思想,這在古典園林里的假山那里是見不到的,從古典的假山發展到現在的“假山”,這不能不說是一種超越。在灣旁設有多處親水平臺,一滿足游人的親水的天性。
(3)翠光閣
一座小橋橫臥于明月灣上,直通向臨江的翠光閣。翠光閣是一仿古建筑,因與翠光巖隔江相望而得名。閣分6層(地下1層),高30余米,總建筑面積1285平方米,以波羅閣木材裝飾,上雕有精美的龍鳳圖案,黑色亞光琉璃瓦,欄桿材料為雪花百花崗巖九龍壁浮雕,閣內擺設主要體現龍游地方文化(見附圖4)。
閣兩旁還建有兩道曲廊,不僅可供游人休憩,這樣的布局還使得翠光閣顯得更加的和諧,橫與豎的結合充分體現了設計語言的表達。
翠光閣雖為仿古建筑,但它與一般的仿古建筑有所不同的是,他的底座氣勢恢弘,30米高的閣,真如一座玲瓏寶塔,登于閣上,其感覺猶如王勃當年登滕王閣,可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景,在次美景之中也產生了“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之感。此等借景手法與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設計中的手法如出一轍,使得自然與建筑合二為一,我國古代造園家對借景一直十分重視,并認為園林設計最關鍵的便是借景,如計成在《園冶》中說:“夫借景,林園之最重要者也。”接著,他對借景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借者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翰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手之,不分町田童,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5]
閣以江面為背景,浩瀚無比,而高閣也成了江這一立面上的亮點,縱向的閣與橫向的江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與統一的關系。
而且,翠光閣作為全園的主體建筑,已經成為全園的中心和重心,同時,在閣中可以看到周圍的景色,是全園的至高點,這種處理手法在古典園林里也是比較常見的,如頤和園中的佛香閣的布局,它處在園的中部最高處萬壽山上,控制全園的風景,它既是頤和園的藝術構圖中心,又可當作該園的標志(見圖1―1) [6]。
(4)凝碧軒(見圖1―2)、天香齋軒、齋是中國見古典園林建筑里所特有的,對它們也有特定的定義。
軒,園林中的軒,乃是指較高敞、安靜的園林建筑而言,功能為供游人安靜地休息,所以園林中造軒,形體要小巧,宜設置于體量較大的建筑物的后方,必藏而不露,隱現于幽靜的花木深處[7]。
齋,其園林功能是給游人安靜地休息和閱書讀報,建設用地力求深處為好[8]。在這里,凝碧軒為民居風格建筑,是游人品名休閑之處。而天香齋主要功能是展現龍游飲食文化。
凝碧軒為歇山頂,屋頂用草披蓋,軒前設一木制平臺(見附圖5)。選址上,這里有一定的限制,但先從它的功能考慮,在這樣一個公園中,而且是作為“沒有圍墻”的開放性空間,其次,面對對象是市民和游客,再者,它們得反映這里的地方文化思想。即便這樣,他的選址還是在明月灣旁邊,處于眾石所置之間,周圍種有大樹和竹子,構成了一個半圍合的空間,有一定的私密性,但更多的是它所表現出來的可供大眾游賞、觀景的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而在古典園林里,軒大部分只是作為園主及家人的書房,可以說是一個純粹的私密性空間,那種寧靜、幽雅的環境確實是一個在當時可以超脫世俗的“世外桃源”。但是在今天,人的社會性越來越顯著的社會里,人們必須得面對現實,人是社會的產物,必須要融入到這個社會里,雖然,現代的軒在形式上還是原來的風格,但在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變化,它們的存在必須得滿足大眾的要求,否則,它們在現代游憩場所就回成為一個失落的場所[9]。
(5)磊園
在筆者看來,磊園倒是有點“少就是多”概念――在一個半徑為15米的圓形的水池里,類似與一個平底鍋(見圖1―3),“鍋”面鑲嵌較小的卵石,“鍋”的中間擺設了兩塊20多噸的大卵石作為主景,周圍配有旱噴和花壇,倒是有幾分禪意(見附圖6)。
(6)清幽谷
經歷幾分禪意后,沿著步道走進一片蘆葦叢,感覺有一種壓抑感,周圍是密密的蘆葦桿和蘆葦葉,不是有步道的話還以為走到了荒野呢!穿過十米左右的蘆葦,忽然,眼前豁然開朗,腳下的步道變成了一座寬3米的木制曲橋橫跨在一人工湖上,曲橋的一側設有一條40厘米高的木制“欄桿”――或者說是坐凳,可供游人休憩、垂釣(見附圖7)。湖岸設計為自然的形態,完全采用當地的植物種類,顯得非常地自然和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可以說,這個景說是筆者比較喜歡的場所,它的自然生態讓人感覺到非常的愜意。
理性地說,它的空間處理充分表達了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設計手法,先合后開,一張一弛,充分考慮到了人的環境行為心理學。取名為清幽谷,似有表達環境的之意,這種場所對整天忙于工作的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很能夠放松的地方。
再說這座曲橋,在古典園林結構曲直對比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曲”,是以曲帶直。造園理論中的“水必曲,園必隔”;“不妨偏徑,板置婉轉”等都是古代藝術家對園林的曲直布局的經驗總結[10]。“曲”與“直”是既對立又統一的,既然是以曲帶直,就還要包含直的因素。因此,從圖片上可以看到曲橋的左邊是一塊高地,那有一條沿翠光閣走過來筆直的步道,有4米寬,步道另一側沿六個臺階走下可達一大理石鋪面的水泥平臺,平臺上有一些現代亭以及可供休憩的坐凳,坐在登上可以望到平臺下面的衢江,以及對面起伏的山巒,偶見江中漁帆點點,空中飛鳥掠過,自然心曠神怡。
從觀賞學角度上來看,曲橋可以增大游覽路線的距離,延長了賞景的時間寬度,擴大園林的空間感。同時,風景延續空間的曲又為游賞空間序列的節奏感、音樂感創造了條件,單一的“直”無法形成簡單的重復空間,惟有“曲”才能帶來各種變化,使空間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韻律[11]。加之為木制曲橋,其風韻無比,既是一道風景的好才場所,本身有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采用本地的原生植物,使得設計更人性、更生態、更經濟,使得整個清幽谷與自然的融合達到了極至,更有幾分野趣。
(7)日晷臺
日晷臺設置于一平臺上,與其說是一個景點,筆者倒覺得它只是作為一個雕塑。日晷為青銅所制,上刻有十二生肖圖案,筆者認為它所要表達的意義更為抽象,日晷本身是古代計時的工具,與青銅、十二生肖結合所要表達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
(8)百舸急流
主景為旱灘和商船,作為一個景觀和文化的符號,象征龍游歷史上水路航運便利,水運商貿興盛。
(9)遍地龍游
這是一個歷史文化氣息很濃郁的場所。在古典園林中,景觀的設置不需要表達多少歷史層面的東西,只要表達園主的個人喜好就可以了。而在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則不一樣,特別是龍游,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她必須把這些歷史和優秀的傳統理念傳承給年輕的一代,使之不斷地發展。以及,作為浙西地區的旅游名城,她也必須把這些歷史文化展現給外地來的游客,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拓展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這個景點,設計師采用了一系列的圖騰柱和各種抽象形狀的景墻,上面雕刻著龍游的歷史,以圖形和象形文字的結合,使得直觀卻又那么地神秘。這樣一來,立刻就把游人的心理給抓住了,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人類的動機論認為,人類的心理,社會需求高與生理、安全的需求,在人的生理和安全之上還有社會認同、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舒適的休閑環境還需要提供適當的、足夠的人文因素,來滿足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例如,中國傳統園林中,除了良好的物理環境之外,更多的注意人文環境的塑造,滿足人們崇尚自然的心理 ,引導和暗示人們對文化上的認同感,追隨空靈、幽遠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12]。例如,(附圖8)所展現的是遍地龍游的一條步道,道旁邊是歷史字畫浮雕――這種處理手法還是第一次見到。這樣,使游人了解龍游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同時,不知不覺走過了一段路程,而且這種布置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種開放性的設計格局在現代的園林景觀營造中是比較普遍的,從本質上說,這種手法已經完全超越了古典園林的手法,或者說是借鑒了國外的造園手法。
4 現代城市開放性休閑空間的發展
4.1. 設計要素的沿用與發展創新
4.1.1 自然設計要素
自然的地理、山水要素基本上沿用了古典園林的手法,特別是對“邊緣區域”的鐘愛。但在現代城市里,這些要素也具有較大的限制性,設計師不能夠根據理想的模式來設計,而只能運用現代的技術進行改造。
4.1.2 構筑物設計要素
在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里構筑物的設計越來越顯得抽象和藝術化,而不是想古典園林中的建筑物那么精細。特別是“景觀盒”[13](見圖1―4,1―5)概念的提出,這些盒子由墻、網或柱構成,以最簡單的方式,給人以三維的體驗。相對與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亭。景觀盒同樣具有借景、觀景、點景等功能,但亭的符號意義是外向的,而盒子的符號是內斂的。因此,通過景觀盒,體驗的是“小中見大”和“粗中見細”,相悖于中國傳統園林中的“小中見大”。
4.1.3 視覺設計要素[14]
在現代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設計中,在某些景觀處理上更大膽地借用視覺的沖擊力,不論在形式感、秩序感還是比例、尺度以及樣式、圖案、格局的處理上有超越古典的手法。而且,在空間的層次性上,使得空間向著多維化發展。
4.1.4 歷史文脈設計要素
城市的發展和文化、文脈、歷史發展唇齒相依,與古典園林不同的是,城市開放性公共休閑空間所表述的歷史文化遠遠比古典園林中所表達的更系統化,科學化。
4.1.5 理論及技術要素
自1900年,Landscape Architecture 作為一門現代獨立學科開始,西方的造園理論逐漸成為一個系統化的知識學科。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加促進了該學科的發展,基于GIS上的現代景觀規劃設計,使得規劃設計更加科學化。同時景觀生態學中景觀格局[15]的提出,把人性的崇尚自然、效法自然的心理更加直觀化、理性化。對景觀敏感度的分析[16]以及設立最低安全標準(Safe Minimum Standard 簡稱SMS )[17]對現代景觀生態設計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另外,夏建統的博士論文《面向對象設計方法》被國際計算機和城市設計協會評為“未來最具潛力希望研究課題”,以及2004年8月他在“2004北京國際城市景觀與建筑設計博覽會”上的演講――《用自己的方式祈禱:當代中國景觀規劃設計的挑戰》,不論對于國際還是國內的景觀設計都是有重大意義的。
5 結 語
記得勞倫斯 哈普林說過:“現代風景園林不只是簡單地營造空間,而且是將環境設計理解成一種為人類提供生存空間的神圣行為。”有這么一種說法,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那么從我們這個專業角度出發,我覺得今后的風景園林設計應該是東西方的結合與升華。中國的古典園林有她自身獨特的東西,西方也有他理想的方面,中國的城市化正不斷地加劇,開放性的公共空間的增加是必然的,所謂“飲水思源”,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目前絕大部分城市中的開封性公共休閑空間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古典園林設計手法的繼承和發展,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一個不借助于任何先例而憑空產生的設計空間。
中國古典園林設計是為園主自己設計的,那是一種人性化,他所營造的私密性小空間也是人性化的設計。現代城市休閑空間設計是為市民和游人設計的,他必須人性化,他所營造的開放性空間必須體貼人,否則就不能適應現代人類的思維,所設計的空間如果失去了人的參與,那么這個空間就是毫無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 劉靜, 孫風歧,文. 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與法規及規劃的相關問題解析,《中國園林》 06/2004. 北京:《中國園林》雜志社 2004.
[4] 劉濱誼,文. 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呼喚人性場所 .
[5] 陳從周,主編 . 《中國園林鑒賞辭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6]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7]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8]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9] 儲椒生, 陳樟德,編著. 《 園林造景圖說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10] 陳從周,主編 . 《中國園林鑒賞辭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1] 陳從周,主編 . 《中國園林鑒賞辭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2] 荊其敏,張麗安,著.《城市休閑空間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3] 俞孔堅,劉玉杰,劉東云,文 .河流再生設計――浙江黃巖永寧公園生態設計,《中國園林》05/2005. 北京:《中國園林》雜志社 2004.
[14] 荊其敏,張麗安,著.《城市休閑空間規劃設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15] 俞孔堅,著. 《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6] 俞孔堅,著. 《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7] 俞孔堅,著. 《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